华运通达:杭州亚运背后的“护路人”
庆春隧道、绕城高速、新业路、浙大路、杨公堤、复兴大桥……这一连串位于杭州的道路,通过一家科技公司,与千里之外的佛山有了特殊的联系。
这家佛山企业,就是华运通达(广东)道路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华运通达”)。在杭州亚运会筹备期间,其承担了一系列亚运保障道路的品质提升改造。
该企业由华南理工大学与社会资本共同出资创办,2018年落户于华工顺德创新园,是致力于先进道路工程材料研发、生产和推广的综合性高科技公司,也是学校道路工程相关学科的重要科技成果转化平台。
2021年,该企业入选佛山市科学技术创新团队。2022年4月,在广东省科学技术创新大会上,华运通达联合华南理工大学等单位,凭借“道路工程低碳维养及循环利用关键技术与工程应用”项目,从1031项提名中脱颖而出,荣获2021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目前,这家企业的技术已在白云国际机场、上海延安路、澳门亚马喇前地、北京国家授勋馆等百余个重点项目实施,遍及广东、上海、北京、澳门、吉林等26个省市和特区,实施面积超3000万平方米。
港珠澳大桥,是迄今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也是中国桥梁建筑史上技术最复杂、环保要求最高、建设标准最高的“超级工程”。其中,大桥人工岛通道的沥青路面摊铺工程,便是由这家佛山企业所承担。
据介绍,港珠澳大桥人工岛通道是港珠澳大桥的附属工程,作为一条重要的人员与物资通道,早在大桥开通之前就已启用。多年使用下,人工岛通道的路面已有些微开裂和不平整,亟需进行品质提升。
而在当时,原有的通道自身重量没办法承受过重的传统沥青砼,不得不采用轻薄的铺装结构,华运通达的核心技术从十几个竞标对手中脱颖而出。最终,该公司不仅提供了整个工程的材料与技术,还采用精细化作业方式在十几个小时内快速铺筑完成人工岛3公里路段,成就业内奇迹。
华运通达是一家诞生于华南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顺德创新园区的企业。从2001年开始,华运通达创始人虞将苗带领华南理工大学团队着手研究相关课题,并取得了极佳成果。此后,这个科技团队成为一家科技公司,从大学校园走向了全国市场。
此次,在筹备期间,虞将苗亲自带队在杭州奋战。他既是一名企业家,也是“广东特支计划”科学技术创新青年拔尖人才、第十七届广东省丁颖科技奖获得者,华南理工大学道路工程系主任、华南理工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
目前,华运通达已被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是一家致力于先进道路工程材料研发、生产和推广的综合性高科技公司,也是院校道路工程相关学科的重要科技成果转化平台。
具体来说,该企业聚焦先进绿色高性能道路工程材料技术领域,在“宽温域”沥青胶结料、纳米级沥青改性工艺、“超疏水”混凝土的研究方面走到了国际领先行列。
故事要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沥青路面讲起。这些路面,是由很多材料铺筑而成的,而位于最上层,与车辆轮胎非间接接触的便是磨耗层。道路沥青磨耗层常规实施厚度为4厘米,生产需要耗费大量优质石材和沥青,且造价昂贵。
瞄准这一市场痛点,华运通达聚焦高韧超薄沥青磨耗层技术的研发创新。“‘超薄路面技术’最关键的便是沥青材料,沥青性能的大幅度提升是道路工程材料厚度不断减薄的基础。”虞将苗说。
为此,研发团队在材料上狠下功夫,以自主研发的高粘高弹改性沥青为热拌沥青胶结料,同步喷洒高粘改性乳化沥青作为粘层油,采用国际最先进的同步摊铺工艺,道路沥青磨耗层实施厚度由传统的4厘米改进为8—12毫米。
与常规路面相比,采用高韧超薄沥青磨耗层技术的路面,在抗滑、降噪、抗裂、封水和耐久性能方面明显提高。该技术由于厚度薄、性能优越,可节省60%的沥青材料和75%的优质石材,节约65%的人工和35%的机械设备租赁费,相关实施路段预期常规使用的寿命能达到8—10年,在寿命期内实现“低维护”,可极大程度上减少后期养护作业支出。
由此,在提升道路品质和服务水平、节约优质稀缺资源、降低建设成本方面,华运通达依靠具有革命性的一马当先的优势,打破了这一领域长期以来由国外技术与理念主导的局面。
创新是制造业发展的核心动力。佛山坚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策略,为新兴起的产业聚资源、塑生态,成效正逐步显现。华运通达董事长虞将苗表示,企业切实体会到佛山科技政策的利好与科技氛围的浓厚。
虞将苗表示,近年来,佛山科技部门推广落实研究开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优惠政策,从创新角度为企业降成本增效能,为企业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同时,紧扣“高精尖缺”导向,面向前沿新材料等新兴起的产业领域进行靶向引才,华运通达就是作为佛山市科学技术创新团队被引进,促进高校科技成果在佛山转化落地。
此外,在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方面,佛山也从政策引导、资金扶持、企业培育等方面同时发力,成效显著。“在佛山逐渐完备的科技政策体系中成长,华运通达对未来充满信心。”虞将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