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凭风浪起 自有水利人——记吕梁市水利局工程师梁明霞
把岗位当阵地,把工作当事业,25年来,她无私奉献在基层,甘当吕梁市水利工程建设工作的急先锋、冲锋在前的逆行者,用实际行动谱写了最美劳动者之歌。她就是2023年“山西最美科技工作人员”、中国水利学会会员、吕梁市水利局干部、水利工程专业工程师梁明霞。
近年来,梁明霞积极投身吕梁市水旱灾害防御及水利工程建设技术推广工作,参与完成了两项国家级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项目和抗旱应急水源工程建设项目;参与了汾阳市禹门河田村桥至团结渠渡槽段水保治理设计、兴县蔚汾河清淤蓄水东延扩建工程设计工作;参与编撰了8本专业性资料(总计325万字),其中《吕梁水旱灾害》和《吕梁水利大事记》由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发行;由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实用新型专利5项;共获得市级以上奖励11次,发表专业论文2篇。
吕梁是一个山洪多发地区,近二十年来有四分之一的年份发生特大山洪,累计造成50多亿元的直接经济损失。如何防御山洪,减少损失,成为摆在水利人面前的一道难题。“2011年,国家提出建设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的构想,吕梁市积极争取到全省第一批项目,在离石和兴县展开试点,并决定由我参与完成这项工作。”梁明霞和记者说。于是梁明霞多次跑到实地勘测地形,了解情况,向气象部门和水文部门的专业技术人员请教。根据吕梁暴雨洪水历时短、强度大的特点,她创新性地提出了对自动监测设备做防雷接地改造,这一技术后来在全省进行推广。运行多年的实践证明,这项改造延长了设备寿命,提高了设备精度,节约了国家投资。
非工程措施能为防汛抗旱工程充分的发挥作用提供有力保证,试点建成后,项目建设的当年就派上了大用场。2012年7月27日,兴县南部和临县北部沿黄河一带发生了特大暴雨山洪,临县8人死亡、11人受伤,全县共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5.9亿元。反观兴县,因灾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9000多万元,没有人员受伤或死亡。同一场暴雨,兴县灾情损失比临县少很多,其中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兴县利用山洪监测预警系统来进行提前防范。在接下来的三年中,梁明霞团队积极争取省级支持,完成了13个县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全覆盖,全市共建设335个自动监测站点、1370个简易监测站点,这项工程在“2013•8•11”临县洪灾、“2016•7•19”全区大范围洪灾、2021孝义特大秋汛以及去年中阳临县大暴雨的监测预警中发挥及其重要的作用,极大减少了吕梁市人民的生命财产损失。
由于频繁发生的暴雨洪灾,梁明霞决定收集和整理吕梁历史水旱灾害资料,分析原因,探索对策。2016年,她开始着手收集近年来吕梁的水旱灾害和关于水利建设的大事、要事。由于时间跨度大、地域范围广,需要一个县一个县去跑,一个单位一个单位去查,一字一句去抄录、整理,最后还要进行辨析、编纂,工作量是非常大的。共调阅文书档案7000余卷,查阅史料典籍和报刊合集200余册。“回顾这六年,从2016年到2021年,我的所有业余时间几乎全部投入到书籍编撰中,没有正常上下班时间,没有周末休息,没有娱乐活动,没有节假日消遣,日复一日与书籍电脑为伴。也许有人觉得这种生活枯燥无味毫无生趣,但我认为科技工作人员就是要有这种担当奉献的精神,如果我的工作能为吕梁水旱灾害防御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那么我所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梁明霞和记者说道。
梁明霞是扎根一线的“战士”,为吕梁市水利事业发展战斗不止。她用二十五年的时间,在吕梁山河之间,书写出成为一名优秀水利工程师和科技工作人员的华美篇章。(王小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