盾构机装上“智能掘进脑” 地道制作步入数智年代
我国网财经3月31日讯(记者李春晖)崇太长江地道项目,直径15.4米、整机长约148米的“领航号”盾构机在长江水下数十米处全速掘进,而它的驾驭舱内,驾驭员正在“冷眼旁观”。
本来,这座总重约4000吨的“庞然大物”搭载了中铁地道局首席专家、地道掘进机及智能运维全国重点试验室主任洪开荣团队自主研制的“智能掘进脑”体系,完结了“参数自决议计划、操作自履行”智能掘进,能做到“有人值守、无人操作”。
近来,我国网财经记者跟从国资委新闻中心安排的“走进新国企·科学技术立异主力军”调研活动,走进我国中铁地道局崇太长江地道项目,感触地道发明从“经历驱动”到“数据驱动”的改变。
从前,盾构施工就像“瞎子走路”,在一片乌黑的地下,因为无法100%预判前方地质状况,施工全套工艺流程中可能会遇到沉降、渗水、不明障碍物等等各种突发状况,全赖驾驭员凭经历判别处置。
“有时候一些外表参数呈现反常,驾驭员无法马上判别问题出在哪里,还需要层层上报、开会剖析,很耽误时间。”中铁地道局相关工作人员表明。
中铁地道局多年前就开端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搜集过往各个项目的掘进过程中的各项参数,将人的经历操作数据化。“只需机器一动,就开端收集数据,然后用于练习大模型、小模型。”我国中铁高档专家李建斌说,这样假如呈现参数反常,“智能掘进脑”体系就能快速得出毛病原因,并施行处置。
崇太长江地道是由沪杭客专公司发明办理、我国中铁地道局承建的沪渝蓉高速铁路(沿江高铁通道)要害操控性工程,衔接上海市崇明区与江苏省太仓市,全长14.25千米,其间盾构段长13.2千米,规划时速350公里,是全球首条完结高铁“过江不减速”的地道。
水下掘进就像在一块淤泥里的豆腐上打孔,还得确保豆腐不散,而崇太长江地道发明难度更高。
该项目有“长大深邃”四大特征。一是长:盾构独头掘进间隔达11.3255千米,为全球最长。二是大:盾构机直径15.4米,是现在世界最大直径高铁盾构地道。三是高:规划时速350公里,创水下地道行车速度之最。四是深:地道最深处距长江水面89米,最大水压0.9兆帕,为长江流域已建和在建工程中开挖最深的地道。
面临稀有的施工难度,搭载了“智能掘进脑”的“领航号”盾构机自主调理推力转速并完结毫米级纠偏,在崇太长江地道中最高完结单日掘进尺28米,高效保证了掘进功率。
“领航号”盾构机于2024年4月从上海市崇明区3号井始发,到2025年3月24日已掘进打破5172米,均匀月进尺达600米。
据2024年11月发布的《我国盾构/TBM地道智能制作蓝皮书》,中铁地道局研制的“智能掘进脑”体系,打破了盾构仓内压力自适应、云端猜测数据自决议计划、掘进姿势自巡航、环流出渣自调整等核心技术,掘进、环流、姿势参数较人工操作更平稳,发明了单月掘进718米的最高纪录,均匀月进展到达600米,差错操控在毫米级,成功完结全体系算法操控的无人化掘进的常态运用。
不仅如此,中铁地道局还将智能化转型从掘进拓宽到了管片预制、运送、环控等其他出产环节,形成了“智能感知、智能规划、智能预制、智能掘进、智能装置、智能构筑、智能环控、智能运送、智能管控”等九大智能制作效果,在崇太长江地道工程常态化运用。
回忆我国盾构的开展前史,1997年,我国发明西康铁路秦岭地道,花费7亿块钱从国外收购了两台硬岩掘进机,那时候我国还没有线年,我国第一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复合式土压平衡盾构——“我国中铁1号”成功下线,并在天津地铁三号线施工项目成功运用,完结了从0到1的打破;尔后数年,我国盾构机加快速度进行开展,完结了从1到1000的腾跃,李建斌作为我国盾构机自主化研制和产业化的开拓者,带领团队研制出了一系列具有奠基性和开创性的我国国内首台和世界首台产品,累计研制盾构机超越1000台,完结了我国盾构机量变到突变、从职业“追随者”到“引领者的改变。
跟着人工智能、云核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快速度进行开展,未来,盾构/TBM 地道制作逐渐走向数字化、智能化成为必然趋势。
李建斌表明,主张未来国内职业能够敞开数据,一起进行智能化发明、同享立异效果,这样职业全体智能化水平会很快呈现质的腾跃。
1.凡本网站注明“来历:我国网财经”的悉数著作,均为本网合法具有版权或有权运用的著作。
2.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运用其它方法运用上述著作。现已本网授权运用著作的,应在授权范围内运用,并注明“来历及作者”。违背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有关规定法律责任。
我国网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领导,我国外文出版发行工作局办理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本网经过10个语种11个文版,24小时对外发布信息,是我国进行世界传达、信息沟通的重要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