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9·18”来了解身边的人防工程
人防工程是为保障人民防空指挥、通信、掩蔽人员等免受或减轻核、化、生武器和常规炸弹杀伤破坏而专门建造的防护建筑。为了更好的提高人防工程的可识别性和资源利用率,去年以来,区住建局在全区范围内积极地推进人防工程新标识体系建设。
据了解,目前,新建民用建筑内的人防工程必须占到总建筑面积的8%,尤其是学校、居民楼、医院等建筑。“想不到地下人防工程的通风方式就有清洁、滤毒、隔绝三种。”昨天,在星河国际七期地下停车场,居民刘女士发现一连串标示牌。她坦言,通过这一些标示牌,了解到了不少人防知识。
星河国际七期人防工程于今年4月16日竣工,5月18日交付,总面积2000多平方米,共有人防车位80多个。“你看,这些涂有橙块的区域就是人防工程。”区住建局(人防办)平战结合科科员陈青和记者说,目前新建的人防工程都采用了最新的人防标识标牌,标识标牌以及墙面都使用统一的人防工程专用色橙色,进风机房、滤毒室、密闭通道等多个功能区间也有明显的标示牌,让人一目了然。
“设置标识标牌的目的,就是要让人防工程走进市民的视线。”陈青表示,由于部分人防工程与民用建筑连为一体,居民往往分不清哪些是战时防空用的地下室,哪些是普通地下室,人防工程内易发生堆积杂物甚至开墙打洞的情况。对平时用作停车、物资存储的人防工程做标识标注,不仅有利于工程的日常保护,而且有利于附近居民的紧急使用。
坐落于西太湖边的紫薇园,不仅是一座风景如画的公园,还是区人防疏散基地的所在地,战时可妥善安置1万人避难。
区人防疏散基地是我市首个经国家人防办批准立项的人防疏散基地,项目占地超过了500亩,于2011年9月开工建设,2013年正式投入到正常的使用中。“疏散基地建筑面积约40万平方米,可较长时间安置2000余人。同时,设有占地面积13000平方米的临时棚宿区,可通过帐篷临时安置8000余人。此外,基地配备了备用水源,保证疏散群众的生活。”区人防疏散基地接收安置指挥所指挥与信息科科员杨宇峰和记者说,基地内还建有人防教育培训中心、粮油储备中心、应急物资储备中心、临时医疗救护中心和安置疏散人员生活区,另外配建有防空林和停车场设施。
疏散基地停车场内停着的一辆人防信息指挥车格外引人注目。杨宇峰表示,它的基本功能就是信息的收集、处理和发送,为指挥员提供空袭现场的声音以及图像。“和紧急疏散场所不同,疏散基地在具有城市居民疏散功能之外,还能进行特殊人员的疏散。”杨宇峰说,基地里专门建有人防应急指挥所,设有独立和完善的通信线路,在城市遇到空袭时,政府重要部门可在基地里继续指挥工作。
此外,平战结合也是区人防疏散基地的特色,平时可作为人防科普、教育实践、休闲健身、旅游观光的场所。
那么,应对空袭,市民该怎么做?杨宇峰表示,可以分 “鸣、走、藏、消”四步走。“鸣”是警报鸣响,“走”是向边远地区疏散,“藏”是藏入人防工程,“消”是空袭过后消除攻击影响。他建议民众首先要熟悉附近的人防工程位置,认清人防工程标志牌,第一时间进入人防工程,“进入人防工程以后,要维持好秩序,尽量少活动,用平静的方式等待警报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