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活资源:人防工程“住”进大产业
近年来,在区域经济发展的版图上,曾经以“共和国长子”闻名于世的东北地区一度暗淡下来。面对去产能、调结构的双重压力,东北地区“保增长”压力巨大。压力亦动力,思索亦探索——在军民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背景下,这块黑土地上的人们在思考:如何让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与军民融合两大国家战略相互衔接形成合力?如何立足优势、顺势而为,在双重变奏中找出区域经济发展的良机?
吉林省军地各级在探索中发现,挖掘人防工程的潜力,把“闲置”的人防工程利用起来,此举不仅满足了安全需要,更催生了裂变效应,带动相关产业转型升级,为老工业基地振兴注入新的活力。
5月16日,吉林省首家战备级大数据灾备中心建成并正式投入运营。这是全国首家利用人防工程建设的战备级大数据灾备中心。
如何对重要经济目标进行防护,又不给经济社会造成沉重负担?这曾经是让吉林省人防办主任王涌慧特别犯愁的一个课题。
放眼当今社会,数据既是经济建设的血液,更是未来战争的命脉。伴随经济社会加快速度进行发展,城市重要经济目标,已经从过去单纯的水源、电站及市政基础设施延伸到如今的网络大数据中心。2016年5月,第七次全国人民防空会议提出:要把网络信息数据安全上升到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高度。
当军民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赶上千载难逢的大机遇,人防工程作为曾经的闲置工程也被重新纳入吉林省党政领导的视野:“地下长城”应运而生,省去了征地、建设和维护等费用,大幅度减少了数据中心的建设投资,还保护了生态环境,真正的完成人防建设、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综合效益的最大化。
专家考察认为,与传统的地上数据灾备中心相比,这一有益探索的重大意义在于积极推动人防融入军事斗争准备、融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融入政府应急管理体系。
记者在灾备中心看到,人防工事内温度恒定,可控制在8至14℃。一排排机柜摆放整齐,各种供电、制冷机器高速运转。“灾备中心具有防核、防化、防磁暴、防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能力,使数据真正的完成了‘高枕无忧’。”一位工作人员介绍。
大产业“住”进人防工程,充分的发挥了人防工程战时防空、平时服务、应急支援的职能使命。现在看,利用人防工程建设战备级大数据灾备中心,有两个“好”:第一好是总体运营费用较地面节省60%;第二好是具备防核、防化、防磁暴、防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战争级防护能力。
这两个“好”能够呈现在世人面前,还要归功于“民间资本”的巨大贡献。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需要凝聚各方力量。探月工程都能向民间资本开放,人防工程为什么不能?“我们就是要让‘民间资本’上天入地!”决策者的豪迈激活了“民间资本”的热情。统计显示,“十二五”期间,吉林省人防系统降低民间资本建设人防工程的门槛,全省民间资本投入24亿元,比“十一五”期间增长了130%。
北部战区一位领导说,军民深层次地融合发展,就得像发现人防工程一样,不断发现潜在的“富矿”;就得像吸引“民间资本”一样,善于凝聚各方力量。
在全国首家战备级大数据灾备中心建成并正式投入运营发布会上,中国联通、国科量子、中交信通、世纪互联等十余家企业争相签约。
过去,这些人防工程被不少人认为是地方经济发展的“包袱”。而今,丰富的人防工程资源无疑成了吉林发展的“财富”。从“包袱”到“财富”,变劣势为优势,中间的“路径选择”就是走军民深层次地融合发展。省领导介绍,吉林在巩固汽车、石化、农产品加工“老三样”的同时,把发展大数据产业作为弯道取直、后发赶超、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一条新路。
已经正常运行的大数据灾备中心,可为各行业提供优质的数据处理、存储和灾备服务。而今,打造成国际化的数据处理与数据灾备产业基地,已成为中心上下齐心协力努力的一个方向。
从经济建设的跟跑者到大数据产业的领跑者,吉林省新兴起的产业发展走在了全国前列。经济观察家认为,这归功于军民融合与老工业基地振兴两大战略的相互衔接、相映生辉。
初尝甜头的东北人并没有停止探索的脚步,他们在思考:东北地区还有哪些优势资源可以挖掘?哪些领域可“复制”人防工程的现成经验?军民融合在东北老工业基地去产能、调结构的过程中,究竟还能扮演什么角色?
一个小小的思路转变,从一项满足安全之需新举措做起,到形成发展合力,激活整个大数据产业,再到带动整个区域经济发展产业转型升级,为老工业基地振兴注入活力动能。这的确是人们始料未及的。
之所以能激发如此大的动能,是新举措背后的大战略。如果说人防工程如一个支点,军民融合就是一个蕴含巨大能量的“超级杠杆”——找不准位置,就会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沉重“包袱”,而拿捏得当就能产生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带来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多方效益。
用好“超级杠杆”,一要敢用,二要会用,三要善于做好示范。一人一地用好“杠杆”,满足的只是局部需求;大家都能用好,迎来的是满盘皆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