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肇嘉浜路713人防工程的前世今生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一场声势浩大的“挖防空洞”群众运动在我国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徐汇区肇嘉浜路713人防工程正是这一场群众运动的“亲历者”和“见证者”,随时代的发展,它在新的历史时期又绽放出了新的光彩。
肇嘉浜路713人防工程由上海市政工程设计院设计,于1971年开工。当时徐汇区有20万民众义务参加到该工程的建设工作中,工程于1972年完工,它连接了原卢湾和徐汇两区。
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初,上海人民建造了大量类似肇嘉浜路713人防工程的防空洞,形成了纵横交错的“地下长城”。
20世纪80年代后期,“防空洞”的功能由单纯的防空袭向平战结合转变,变身商店、旅馆、仓库、书店、咖啡店……逐步成为商家争抢的“聚宝盆”。
徐汇区是上海的中心城区,可谓寸土寸金,面对高昂的场地租金,不少企业将目光投向地下空间。一些企业家敏锐地发现,防空洞具有隔离性、防护性、抗震性、温度稳定性等优势特点,正好符合加工车间对振动、噪音、温度和湿度的要求,于是他们打起了防空洞的“主意”。比如,肇嘉浜路713人防工程作为平战结合的典型,就曾被水果加工公司和劳防用品加工公司租赁为加工车间。在上世纪80年代,企业平均年产值达6万多元,年利润约为3万元,提供就业岗位超过50个。
一位水果批发商介绍:“防空洞用于水果仓库,不仅保温保湿,而且成本相对地面仓储低很多。如果个人会使用地面上的保鲜仓库,需要用大型空调来保证仓库的环境和温度和湿度,再算上场地租金,成本过高了。而防空洞则不需要大型空调,租金也低不少,整个算下来能节约不少成本。”查阅租赁合同发现,肇嘉浜路713人防工程曾在1993年到1994年被租用为水果仓库,承租方为莆田市城厢区城郊乡陡门村。
实际上,肇嘉浜路713人防工程不仅有实用的一面,还有浪漫的一面。它曾经被租用为西餐厅,吸引了不少市民到这里喝咖啡、吃西点。咖啡是老上海优雅的灵魂,它融入并沉淀了上海滩历史中芳醇、温柔、细腻与浓烈的风味。咖啡也是海派文化的传承之一,棕褐色的泛着缕缕香气的咖啡豆,拼写成上海百年文化的记忆。这样的醇香和典雅也曾为肇嘉浜路713人防工程赋予独特气质。
作为平战结合的典型,改革开放初期,肇嘉浜路713人防工程充分的发挥出了其战备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的效果与利益,为服务城市建设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习强调,“城市规划和建设要坚决纠正‘重地上、轻地下’‘重高楼、轻绿色’的做法”,“要注重地下管网建设”。如果把高楼大厦看作城市的“面子”,那么地下空间则是城市的“里子”。
上海市按照超大城市精细化管理的要求,为提升城市景观,减少城市“蜘蛛网”,全方面推进架空线入地及合杆整治,加大缆线年,上海市徐汇区肇嘉浜路推进架空线入地工程,将肇嘉浜路沿线架空的电缆及信息管线改造为排管敷设。根据排管方案,需要对肇嘉浜路中央绿化进行大规模搬迁,这将极度影响到肇嘉浜路绿轴的美观,而且施工周期较长,对沿线居民的生活影响较大,更没办法保证2018年完工的工期要求。
在大家一筹莫展之际,人防部门给出了新的思路:肇嘉浜路713人防工程走向与肇嘉浜路架空线入地的范围基本吻合。该人防工程是上个世纪70年代建设的,虽已达不到现在的人防工程建设使用标准,已退出人防工程序列,但可完全公益化改造为缆线管廊,这是完美解决缆线管廊建设和绿化搬迁矛盾的一个方案。经过集思广益,最终确定将713人防工程改建为综合管廊,并将其定义为新型缆线管廊。
由于原结构年代久远,工程内部出现混凝土疏松、破损、严重碳化等缺陷。专业技术人员对工程本身做加固、修整,并在工程内部设置了少数的环境、设备监控系统和火灾自动报警系统,保证管廊内部的安全。
综合管廊是21世纪新型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电力管线及通信管线入廊后,避免了架空线离地面较高,维护不便以及周边飘物(如风筝)、长耸物体接近(高树、吊车)等引发事故的风险,同时也美化了城市景观。
作为全上海第一条退出序列人防工程改造管廊,肇嘉浜路713人防工程在沉寂多年之后重获新生、发挥作用,让我们城市的“里子”更出彩。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