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电力大动脉建成历史背景和文化街区供电再升级!
烟台市区的胜利路、北马路地下电力工程历经两年终于完工,极大的提升了海上世界和芝罘仙境两大历史背景和文化街区的供电保障。项目采用“厂棚+微创”施工方式,减少了对闹市区的影响,并在复杂地质条件下成功铺设地下电力管廊,确保未来供电需求和扩容。
历经两年建设,烟台市胜利路、北马路的地下电力工程终于完工,为西、南两侧电力管廊提供了连接保障,全方面提升了海上世界和芝罘仙境两大历史背景和文化街区的供电水平。烟台市政府投资工程建设服务中心透露,朝阳站胜利路、北马路段隧道工程建设项目土建施工已结束。项目总投资2.2亿元,是全省顶级规模、技术难度最高的曲线顶管项目。在复杂的地质条件下,项目采用了“厂棚+微创”施工方式,减少了对闹市区的影响,确保了工程的顺利进行。
地下15米深处,一条电力大动脉向北延伸,打通了最后的498米,确保了供电畅通。项目部的工作人员在各种极端天气下坚守岗位,最终在5月26日完成了地下顶管。接下来,地下管廊逐一与周边设施对接,形成了一条贯穿整个中心区的电力通路。这个工程不仅解决了主干路两侧电线杆林立、高压线穿行的问题,还为街区未来建设和扩容提供了可靠的供电保障。
此外,项目采用了“厂棚+微创”施工方式,避免了传统明挖带来的交通拥堵和施工扰民问题。在1.5公里的管廊上,项目部打下了6个深达15米的竖井,并搭建了厂棚,减少了对路面交通的影响。施工期间,高达14.8米的行吊将一根根重达11吨的管节运送到竖井口,然后匀速下降到顶管作业面,最终在地下连成一整条管廊。这种方式既减少了建筑垃圾的产生,也避免了现场的“脏水遍地流,两脚黄泥汤”。
这次烟台市的地下电力工程,不单单是一次建设项目,更是对城市管理和民生保障的一次重大提升。通过采用“厂棚+微创”施工方式,不仅减少了对城市交通和居民生活的影响,还提高了施工效率和安全性。尤其是在复杂地质条件下,项目部能够顺利完成工程,实属不易。这种创新的施工方式为未来类似工程提供了宝贵经验。城市发展过程中,基础设施的完善是必不可少的,而这次的地下电力工程正是一个很好的示范。它不仅提升了供电保障,还美化了城市环境,让市民生活更便利、舒适。希望未来烟台市能继续推动这样的优质工程,让城市更加繁荣、宜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