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龙至泸水高速公路工程
云龙至泸水高速公路工程建设项目(以下简称“项目”)是《云南省县域高速公路“相互连通”工程实施方案》中省级重点高速公路项目之一,是《云南省高速公路网中长期规划布局(2016-2030 年)》、《云南省道网规划修编(2016-2030 年)》“五纵五横一边两环二十联”中第二横线中的一部分,是滇西北相互连通高速公路网规划打通中缅片马至密支那公路通道的两条主通道之一,也是怒江州“十四五”交通发展规划中“三纵三横”高速公路的重要组成路段,项目建设对构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覆盖广泛、相互连通的高速公路网,落实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战略和加快云南省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加快区域融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带动沿线地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巩固脱贫成果、促进边疆民族团结等均具备极其重大意义。因此,项目的建设是必要的。
项目于 2022 年 3 月 24 日取得了《云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云龙至泸水高速公路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附件 2:云发改基础【2022】233 号),项目代码为 -48-01-011860。项目初步设计单位为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工程可研报告批复后,项目初步设计报告对工程内容做了细化和局部优化,工程线路走线基本未发生明显的变化,目前初步设计报告已经基本编制完成,但未取得批复。本次报告以初步设计报告为依据进行编制,同时引用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方案比选的部分内容。
根据泸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成立云龙至泸水和泸水至片马高速公路项目建设前期工作协调领导小组的通知(2020-170),项目办理工程前期手续由泸水市交通运输局负责,本次环评委托单位为泸水市交通运输局,后期建筑设计企业为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交通运输局、大理白族自治州交通运输局。
本项目推荐 K 方案主线km(其中云龙县境内 27.143km,泸水市境内39.067km),采用设计时速 80km/h 双向四车道高速公路标准建设,路基宽 25.5m。共设桥梁 14017m/19 座(不含云罗登枢纽互通匝道桥),其中特大桥 9673m/6 座、大桥4278m/12 座、中桥 66m/1 座,桥梁比 21.17%;隧道 47947.62m/13 座,其中特长隧道35458m/5 座、长隧道 11656.12m/7 座、中隧道 833.5m/1 座,隧道比例 72.42%,桥隧比为 93.59%。设互通立交 5 座,其中 2 座枢纽互通,3 座服务型互通,设置服务区 1 处,养护工区 1 处,监控分中心 1 处、隧道管理站 2 处、路政营房 1 处、交警营房 1 处、边防检查站 1 处。
设置连接线 条,均为二级公路,其中:苗尾连接线m)、老窝连接线m)、江东连接线m)、小沙坝连接线m),连接线km。
本项目属于云南省县域高速公路“相互连通”工程中云龙至泸水高速公路,经分析,项目建设符合《云南省高速公路网中长期布局规划(2016-2030 年)》、《云南云龙天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设计》、《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管理暂行办法》等相关管理要求。
本项目共设置 28 个弃渣场,其中有 3 个弃渣场(10 号稗子地 1#、12 号老仁场1#、13 号老仁场 2#)位于天池自然保护区生物廊道内,占用重要生境,施工建设会破坏生态环境,选址不合理。环评提出将 3 个弃渣场移出生物廊道,建议将该部分弃渣用于施工进场道路铺设、施工场地填土等其它地方综合利用完。本次环评按 3 个弃渣场移出生物廊道后进行评价。位置关系见下图。
其它选线选址通过多方案的比选论证,不存在重大环境制约因素,从环境保护角度分析,项目选线)对敏感区的影响
经环评分析,项目五宝山隧道 K4+900~K7+900 段(3km)下穿天池自然保护区天池片区北部外生物廊道,平面距离天池片区边界 450m,穿越段隧道埋深约 394~666m,为无害化穿越生物廊道,不会干扰野生动物的迁徒和基因交流,不会损害自然保护区。
五宝山隧道配套的 1 号通风斜井和 11 号弃渣场,占地面积小,均位于生物廊道外部。施工建设占用主要植物种类为玉米、核桃、马桑等。由于占地区生态不敏感,为人类生活设施用地区,斜井和弃渣场建设对区域生态环境影响小,且不会对保护动物造成阻隔影响,因此,项目建设对生物廊道的影响较小。
项目怒江特大桥 K90+424 跨越怒江中上游特有鱼类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实验区,桥型为斜拉桥,不设水中墩,施工不涉水。2022 年 6 月 17 日项目取得了云南省农业农村厅专题论证报告审核检查意见(附件 25),工程项目施工和运营期对保护区水生生物影响轻微,但具有持久性。经采取合理的安排工期,避让鱼类繁殖期,落实各项水生生态补偿及保护的方法,运营期加强维护和管理,可以减缓工程建设及运营对保护区的不利影响。
经初步设计优化后,项目占用生态保护红线 ,主要为主线澜沧江特大桥桥梁工程、三颗石隧道(仰坡)工程和苗尾连接线隧道(仰坡)工程占用,占用类型为滇西北高山峡谷生物多样性维护与水源涵养生态保护红线,主导功能为生物多样性维护、水源涵养。建筑设计企业编制了不可避让生态保护红线论证报告,云南省人民政府出具了《关于云龙至泸水高速公路建设项目占用生态保护红线不可避让性论证意见的函》(附件 8),因此,项目占用生态保护红线合理。
项目建设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符合有关规划、规划环评等要求,本项目以隧道形式下穿云南云龙天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外部的生物廊道、以桥梁形式跨越怒江中上游特有鱼类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均不占用上述敏感区用地,且路线不可避免地占用生态保护红线。报告对项目施工期和运营期可能会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评价,提出了针对性且具有可操作性的措施。项目建设和运营将会对沿线生态环境、水环境、声环境及环境空气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只要严格落实本报告提出的生态保护和污染防治措施,落实环保设施与主体工程建设的“三同时”制度,从环境保护角度分析,项目推荐 K 线方案的建设环境可行。